单位概况

历史沿革

发展历程

1958年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十几名初级研究人员与郑州大学化学系、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采取“所系合一”的方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化学研究所。

1960年  迁址原河南省郑州市红专路1号,更名为中科院中南分院化学研究所河南分所。成立了分析研究室、有机研究室和生物研究室。在国家科委和河南省共同投资下建立了安阳富强纤维厂。  

1976年  生物研究室从化学所分离,成立中国科学院河南生物研究所。

1978年  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化学研究所。人员规模发展到70人左右。克服1969年和1970年两次科研人员下放的困难条件,开展了磁带粘合剂、维尼纶和硝化棉纺织、磁催化技术和农药厂废水中三氯乙醛对农作物的危害等项目的研究,取得多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及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帮助建立了陕县纤维厂。

1980年  河南省科学院成立后, 划归地方管理,归属河南省科学院,更名为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河南省化学会挂靠化学所。

1982年  按照河南省科技大会精神,大量引进人才,加快条件建设,新实验大楼奠基,在化工部、省科委和省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第一个规范化的中试车间。

1984年  在郑州市沙门村建立科研中试基地,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985年  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新的实验大楼竣工,科研人员队伍发展到300多人。在配位化学、溶液化学、天然有机物化学、腐植酸化学、磁记录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药物辅助材料、油田采油功能材料、胶粘剂、皮革化工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拥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1987年  成立河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1996年  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河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组建的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

1997年  沙门村科研中试基地搬迁至郑州市惠济区京水村,占地面积扩大到65亩,拥有现代化中试车间和生产设备。

2001年  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开始产权制度改革。

2002年  河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从化学所剥离,成立河南省质量检验与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2006年  完成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整体转制为6163银河com。